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书法欣赏]
王羲之,琅邪临沂人。先祖王祥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著名人物,他卧冰的河称孝河,据说,王祥卧冰处至今冬季仍不结冰。正是这位王祥,奠定了琅邪王氏魏晋时期的世族地位。琅邪王氏先居临沂南仁里,后迁至临沂城。进入王羲之故居,最醒目的建筑竟是一座名为“普照寺”的禅院,王羲之故居之内怎么会出现庙宇呢?一方金代的名为《沂州普照寺碑》的碑文道出了其中的原由:“(普照寺)当子城之西南,有古台岿然出于城隅。台之西复有废池,流潦潴焉。耆旧相传,台曰晒书,池曰择笔,其地盖东晋右军王羲之逸少故宅也。昔晋祚缺,元帝渡河,临沂诸王,去宅南迁,乃舍宅为梵寺。世祀绵邈,真伪莫考。往岁尝得断碑于土中,字虽漫灭,尚仿佛可读。” 原来西晋末年的永嘉年间,王氏家族随司马睿南渡长江移居建邺,王羲之的父亲舍宅院为寺庙,这便是今天的普照寺。
自南北朝开始,提起书法家首推王羲之;自唐代开始,提起书法作品,首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王羲之为兰亭诗集所书写的序言,行笔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兰亭集序》之书法,前人对他评价是“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