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家是一个不讲理的地方
看了这个题目您可能认为:这老头一定是那里出了问题,或是受不了什么刺激。
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您如果觉得讲得有点道理的话请留言。
一,“家是二个毫不相干的人组成的是吗?”
您说:“那说缘分。”
“不错!”
二,“您快活了,让她生孩子,生孩可辛苦呢!”
你们说:“她/我愿意。”
“很好!”
三,“孩子,不愿意,你们凭什么让他们来到这世界上受苦?”
“我们会照顾好孩子,让他们幸福。”
“太好了!”
四,“你们不吵架?”
“我们不吵架,是你等着看我们吵架。”
“不!不!”
五,我见到过不少夫妻离婚了。
我问他们:“什么问题?”
他们回答:“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感情不合,我们还是好朋友。”
六,我见到过不少恩爱的夫妻。
我问他们:“你们真的从来不吵架?”
他们回答:“其实我们也吵架。”
七,我见到过不少不恩爱的夫妻。
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老吵架?”
他们回答:“其实我们也不想吵架,只是他/她不讲理。”
好,终于把我要说的话说出来了。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家是一个不讲理的地方。
一,缘分,缘分讲理吗?不讲理,不就是碰上了。
二,女人生孩子讲理吗?不讲理,不就是轮上了。
三,凭什么上你们家讲理吗?不讲理,不就是派上了。
四,为什么你们不吵架?讲理吗?不讲理,只是时候没到了。
五,不吵架离婚是:二个人都是明理人,道理明白感情不合,我们还是好朋友,就离婚了。
六,恩爱的夫妻也吵架,他们吵架不是为了把道理讲明白。
七,不恩爱的夫妻,为什么老吵架?他们吵架就是为了把道理讲清楚。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家是一个不讲理的地方。
如果您在家里一定要跟您的丈夫/妻子把道理讲清楚,你的家就不能象一个家。
亲一下十元,超过十秒要加五元。您说象话吗?
那家不讲理讲什么?
您好谦虚啊,您是知道的,不过我可以提醒您一下,家是讲爱的地方。
家是个讲爱的地方,您能记得,家里也可以讲理的。
您如果忘记了家是个讲爱的地方,那我就告诉您: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家是一个不讲理的地方。
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您如果觉得讲得有点道理的话请留言。
一,“家是二个毫不相干的人组成的是吗?”
您说:“那说缘分。”
“不错!”
二,“您快活了,让她生孩子,生孩可辛苦呢!”
你们说:“她/我愿意。”
“很好!”
三,“孩子,不愿意,你们凭什么让他们来到这世界上受苦?”
“我们会照顾好孩子,让他们幸福。”
“太好了!”
四,“你们不吵架?”
“我们不吵架,是你等着看我们吵架。”
“不!不!”
五,我见到过不少夫妻离婚了。
我问他们:“什么问题?”
他们回答:“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感情不合,我们还是好朋友。”
六,我见到过不少恩爱的夫妻。
我问他们:“你们真的从来不吵架?”
他们回答:“其实我们也吵架。”
七,我见到过不少不恩爱的夫妻。
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老吵架?”
他们回答:“其实我们也不想吵架,只是他/她不讲理。”
好,终于把我要说的话说出来了。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家是一个不讲理的地方。
一,缘分,缘分讲理吗?不讲理,不就是碰上了。
二,女人生孩子讲理吗?不讲理,不就是轮上了。
三,凭什么上你们家讲理吗?不讲理,不就是派上了。
四,为什么你们不吵架?讲理吗?不讲理,只是时候没到了。
五,不吵架离婚是:二个人都是明理人,道理明白感情不合,我们还是好朋友,就离婚了。
六,恩爱的夫妻也吵架,他们吵架不是为了把道理讲明白。
七,不恩爱的夫妻,为什么老吵架?他们吵架就是为了把道理讲清楚。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家是一个不讲理的地方。
如果您在家里一定要跟您的丈夫/妻子把道理讲清楚,你的家就不能象一个家。
亲一下十元,超过十秒要加五元。您说象话吗?
那家不讲理讲什么?
您好谦虚啊,您是知道的,不过我可以提醒您一下,家是讲爱的地方。
家是个讲爱的地方,您能记得,家里也可以讲理的。
您如果忘记了家是个讲爱的地方,那我就告诉您: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家是一个不讲理的地方。
现代相亲:宝贝女儿淘“夫”全记录
我曾坚信在大力提倡男女自由恋爱的今天,女儿的“谈婚论嫁”用不着我们做父母的操心。不料,一次偶尔的走访打探,令我改变了主意:世道行情又变化了,古老的相亲加上现代包装,父母或许又能大有作为。
访相亲:一石激起千层浪
近两年,北京出现了新景观,中山公园、紫竹院、龙潭湖等处,成了父母为大龄儿女相亲聚会的场所。这一信息立即成为媒体的素材,在生活杂志供职的女友小娟立马打来电话,约我一起到现场感受气氛:“如果好就搞个系列报道,肯定会人气大增,说不定杂志能增加点发行量呢!”她兴致勃勃。我却不以为然:“e时代还相亲?什么老土题材!是搞笑吧?”“到那里去的可都是白领的父母,你就不想为宝贝女儿摸摸行情?”这话扎到了我的软肋上。我女儿已经21岁,至今还没有男朋友,按说该到物色另一半的时候了。我当即表态:“去,周末就去。”
2005年5月24日下午,我和小娟来到中山公园后河沿。在那里,为儿女们婚事心焦如焚的父母早已摆开了阵势,在树阴下三五成群地“谈婚论嫁”。树旁的广告牌上贴着一首家长写的打油诗:“月老月老哪去了?可知凡间人心焦。儿女已到婚嫁时,世界不够娇娇挑。”乍一看,觉得这首诗写得有几分道理;可放眼看看现场,就觉得不对劲了。那些为女儿来的家长几乎个个面有忧色,有一个母亲甚至把26岁女儿的两张玉照精心合成在大纸板上,还用大号楷体字标明:大本,私企公司职员。照片上的姑娘娇俏可人,一看上去就知道是小白领。
我挺纳闷的:“人口性别统计不是1.5比1,男多女少吗?怎么颠倒过来了?”小娟撇撇嘴说:“那是农村。大城市污染严重,容易生女孩。城市里早就女多男少了。你看看,那些小伙子的父母多踏实。”果然,小伙子的父母忙着走马观“花”,优中选优;而姑娘的父母则寻寻觅觅,经常碰壁。
这时,一老者捧着一个大镜框走过来,上面写着:男,30岁,未婚;中共党员,机关科长;觅23~26岁的女性,公务员、教师或会计;条件不符者勿扰。小娟成心逗趣,上前毛遂自荐:“大爷,您看我怎样?”“多大?”“27岁。”“什么工作?”“编辑。”老者威严地摆摆手:“勿扰。”说着迈方步掉头而去。
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美女编辑“色诱”无功而返,我几乎要晕过去: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了?劳动力市场男尊女卑,连婚姻市场也男尊女卑?劳动妇女当家作主才几天啊!
小娟愤愤道:“女的过了26岁就会成为滞销品,简直是没天理!”
我不禁心有戚戚,女儿大学毕业就23岁,谁能保证她两年内能觅得佳偶?看来,女儿的终身大事还得从早计议!
从公园回来,我给在妇联工作的老朋友挂电话。这老朋友为人热情,喜当红娘,这几年经她撮合的新人少说也上两位数。我试探着问:“哎,老姐,这几年找你说媒的是男的多还是女的多?”“当然是女的多。告诉你,过了24岁的姑娘就别想让我帮忙。我这压了好几个25岁的,都出不去。”听得我悚然。我忙问:“多大的姑娘容易出手?”“22,23。”怪不得媒体报道近年来婚姻市场向低龄化倾斜,果然如此!我一琢磨,觉得真不如先下手为强,就赶紧说:“老姐,我那姑娘也大了,劳烦你也给她帮帮忙。怎么样?好歹咱们的姑娘也叫了你几年阿姨。”她乐了:“你不是反对孩子早恋吗?现在也要让女儿相亲?好,我帮你这个忙。你把条件报出来吧,我好操作。”
放下电话,我额头见汗。唉,一向信奉缘由天定的我,今天竟也沦落到为女相亲的地步。
促相亲:可怜天下父母心
丈夫纳闷:“怎么听你俩通话跟人贩子似的?”听我说要为女儿相亲,他不以为然,“一家有女百家求,上星期还有男孩给咱们女儿送鲜花呢!凭咱们女儿的条件,还愁嫁不出去?”我抢白他:“那些‘青瓜蛋子’怎么能要?他们张口就是我妈怎么说,幼稚得跟没断奶似的。再说,现在大学生分配这么难,要是找‘青瓜蛋子 ’,到毕业时两人还得手拉着手跑招聘会,这不是添乱吗?你也太没有市场意识了,独生子女中男孩成器的少,要找事业有成的不未雨绸缪怎么行!想起公园里那些忙着‘推销’女儿的母亲,我就心酸。与其过两年让人家挑咱们,还不如现在咱们挑人家。”我的一顿连珠炮轰得丈夫没了主意。
我和丈夫提笔洋洋洒洒写下女儿的强项:“曾获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在重点大学就读,专业是眼下最火的商科;身高1.7米,大一时被一家国际星探公司选中,拍过八个广告……”
接着,夫妻俩一起商量择偶条件。我说:“小伙子得有事业基础,有责任感。”丈夫说:“噢,还要出生于本地的独生子。”我提醒道:“独生子女都娇生惯养,他们能互谅互让吗?”丈夫持异议:“‘娇生惯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耐心说服:“有共同的生活背景才有共同的情趣和语言。要是找外地多子女家庭的,那么,小两口的收入都得为扶贫工程作贡献。节衣缩食的日子,女儿能受得了吗?”本来嘛,提前相亲,就是要给女儿物色一双能给她遮风挡雨的手,条件太差的怎么行!对我这一论点,丈夫深以为然。
老朋友不辱使命,不足一个月就传来佳音:“该你家女儿走‘桃花运’。”接着如数家珍般报出小伙子的条件:身高1.85米,干部子弟;年仅24,在一家著名企业当主管;最难能可贵的是,小伙子还没谈过恋爱,至今情史还是一张白纸。
“好!”朋友刚说完,我就投赞成票。不说别的,现在男孩上初中就偷偷摸摸地学接吻,像这样的“情圣”上哪儿去找?丈夫也连连点头,还感叹:“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感情上的事,越单纯就越真挚。”男方家长也对咱们的女儿挺满意,妈说:“门当户对。”爸说:“两个孩子同一天生日,闹不好真是缘分。”就像一出注定出彩的好戏,主角还没登场,看客们已满怀期待。也许,这就是独生子女相亲的独特风景吧。
不料放假回来,女儿一听相亲就发怒了:“我又不是嫁不出去,谁要你们给我张罗!”女儿刚入大学时,有不少倾慕她的男孩排队请她吃饭,她曾创下一个月没划饭卡的记录。后因“美女”难追,追求者才知难而退。在心高气傲的女儿看来,相亲是对她自尊的侮辱。老爸赶紧抚慰:“选择面宽一点有什么不好?你老嫌追你的小伙子青涩,这个多好,年轻有为,成熟稳健……”女儿看着对方发来的照片撇撇嘴:“可他没我漂亮。”我不失时机地插嘴:“漂亮的男人多数花心,谢霆锋、李亚鹏,有一个从一而终的吗?报纸上的绯闻多半是俊男惹的祸。再说,他没谈过恋爱,只要你们双方有了感情,他会专一。”对这话,女儿深以为然。这丫头虽狂,但明白感情贵乎真诚。终于,她同意将自己的手机号和QQ号知会对方。
按照双方约定的步骤,两人先上网找感觉。到底是门当户对,相同的生活环境很快让他们找到了共同语言,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年轻人能在网上兴致盎然地聊到深夜。我得意洋洋地对丈夫说:“你看,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人家日本早就调查过了,父母促成的婚姻成功率比自由恋爱高得多,因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经过一周的网聊,急于相见的姑娘小伙子约好周末见面。那天晚上,女儿7时出门。我和丈夫眼睛看电视,心里却盘算:女儿要是回来早了,说明他们话不投机,不来电;回来晚了,又生怕两个年轻人按捺不住做出过火行为;最好是10时左右回家,扣除路上来回的时间,两小时足够倾诉衷肠了。我们就这么患得患失,惴惴不安地等到10时。谢天谢地,门铃准时响了,去相亲的女儿回来了!
失恋:相亲惨遭滑铁卢
“怎么样?”我和丈夫不约而同问。女儿半是羞涩半是得意:“他说很满意。”又问:“你觉得呢?”女儿皱皱眉:“胖了。我问过他,体重超标5公斤。”我们试着说服女儿:“找朋友不是找完美。为5公斤脂肪淘汰一个人,太过分了吧?”女儿不容置疑:“要和我相处,他就得减肥。”此后,他们通话或见面,女儿都不忘敦促对方塑身健体,搞得小伙子手足无措,一见面就对她说“对不起”。
一次约会回来,女儿得意地告诉我,在两个多小时的见面中,对她百依百顺的小伙子给她说了11次“对不起”。我提醒道:“不管是恋爱还是婚姻,‘一头沉’可不是好兆头。人家没做错什么,干吗老要对你说‘对不起’?是不是你太霸道了?”“我有自己的感情表达方式。妈妈,我不想效仿你的贤良淑德。”
几次约会后,女儿纳闷地问:“为什么小伙子分手时总说困了?刚分手又精神百倍地和我打电话。”我想起女儿说过小伙子会抽烟,就问:“当着你的面,他抽烟吗?”女儿颇感动地说:“不,他怕熏着我。”我明白了,小伙子是借“困”离开女朋友,过烟瘾去了。我对丈夫说:“估计这两个孩子处不长。”丈夫不解:“为什么?你不是说他们有共同语言,前景看好吗?”我无奈地说:“喜欢一个人就得接受他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小伙子在咱们女儿面前连烟都不敢抽,你还能指望他们共度终生吗?”
果然,没过半个月,两个年轻人大吵一架分手了。原因是小伙子到海南出差,忙于公务没顾得上及时和女朋友联系,女儿觉得自己受到冷落,在网上和他吵了起来,小伙子也是独生子女,在家说一不二,这回他忍无可忍,不假思索就提出分手。唉,爱情还没来得及生长,就让任性给结束了。
一向爱听摇滚乐的女儿在CD机里插进一张苏慧伦的老歌,反复体味着那些凄婉的词句:你曾说过爱情是无条件付出,到最后还是我一个人住,跟你的脚步我迷了路,我很难对自己交代清楚,因为我在乎……在低回的旋律里,第一次品尝到失恋滋味的女儿,慢慢地咀嚼着失落和不甘。
不久,传来小伙子经介绍又有了新女朋友的消息。女儿诧异地问:“人怎么能变得这么快?两个月前他还对我说,我是唯一让他心动的姑娘……”“孩子,这种激情期的呓语是没法相信的。”女儿愕然。我又解释:“一见钟情的海誓山盟往往是对浪漫爱情的幻想,是激情时的合理谎言。不管选择谁为佳偶,忘乎所以的激情期都是短暂的。男女之间唯有将怦然心动后的激情化为好感,再延续为相互包容的感情,才能将爱情进行到底。”女儿皱紧眉头,若有所思。
我总认为谈恋爱是无师自通的事,所以女儿从小到大,我们偏重培养她立足社会的技能,送她上若干个特长班,从没想过让她学习恋爱常识。其实,恋爱既是艺术也是策略。爱的产生也许没有理性可言,但如何去爱却是需要大量理智和技术的。对酿造人生幸福来说,恋爱知识的重要并不亚于挣钱知识。如果这次失恋能促进女儿懂得相融相洽的真爱情,那么拔苗助长的相亲倒会成为歪打正着的好事。
感悟:学会生活学会爱
几个月后,朋友又推荐了一个人选,是刚驻外回来的公务员,独生子。他的条件确实不错,可上次的失败我还记忆犹新。我心想,据说相亲的成功率只有1%,此番倘若再败,岂不是给单纯的女儿添堵?但如果放弃,又觉得可惜,谁都知道成功的几率就存在于偶然之中。我和丈夫商量了几次都委决不下,最后还是丈夫说:“这是女儿的终身大事,接受还是拒绝,让她自己决定吧。”女儿大方地表态:“可以了解一下。”接受上次急于促成的教训,我把丑话说在前面:“孩子,相亲让两个完全陌生的人来电难度挺大,闹不好还是不适合……”女儿快言快语地说:“不经过这些不适合,我又怎么知道哪个适合?”又告诉我,她的几个闺中密友最近都相过亲,她们都认为相亲挺好的:一是相亲是父母安排的,安全系数大;二是相亲能集中优秀资源,免得盲目等待和寻觅,既省时又省力。我和丈夫听得面面相觑,到底是与时俱进,传统的相亲经过长时间的演绎,也成了e时代的新时尚。
为了避免一见钟情的高开低走,女儿和那小伙子先打电话“话聊”,闻其声而未见其人,两人倒也交谈甚欢。20天后,女儿告诉我:“现在去见面,即使不拿照片,我也能认出他来,因为他的特征和习惯我都了解。”话虽然这样说,但女儿去赴约时我的心还是悬着的。我想叮嘱什么又无从说起,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就当一次挫折教育吧。”女儿调皮地应道:“愿赌服输。”说完慨然赴约。
因为铺垫得充分,两人进展得很顺利。女儿依照“恋爱心理学”的指点,学着换位思考,天寒叮嘱男朋友加衣服,得知男朋友加班还学着为他煲汤。小伙子也特地买了一本女朋友最爱看的时尚小说,以求增加双方的共同语言。看着女儿褪去青涩步入成熟,我和丈夫都很欣慰:“这才有点谈恋爱的样子。”相亲也如生活,不怕失败,只怕没学到什么。
小伙子对咱们的女儿各方面都很满意,张罗着带她回家见父母。这么快就尘埃落定,我们两口子倒觉得不适应了。我狐疑不定地问丈夫:“唐僧取经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他们这会就搞定,也太快了吧?”丈夫批评我:“你就是爱患得患失。”
和男方家人见面的那天,女儿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牛皮小靴,野鸭绒短外套,还特地去做了指甲,每片套在指尖的假指甲上都画着精致的梅花。我提醒她:“你也太时尚了吧,老年人不会喜欢的。”女儿不以为然:“他喜欢。恋爱是我们俩的事。”
果然,一见女儿斟茶的手十指尖尖,爱子心切的母亲就犯嘀咕:“你会做家务吗?以后我儿子出国,生活可要靠你照料啊!”从来没做过家务的女儿被问得猝不及防,她实话实说:“阿姨,我是崇尚零家务的。而且,我不打算长期出国,以后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一句话瞬间令形势急转直下:准备买车、买房步入婚姻的小伙子,回家后被老妈左一个“不靠谱”、右一个“太时髦”闹得没了主意。再次约会时,他向女朋友摊牌:“不做家务也无所谓,就算我提前‘带孩子’,生活上我照顾你就是了。关键是,以后你得跟我走。”女儿毫不相让:“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能以你为中心。”于是,热烈的追求者像气泡一样消失了,曾经喧嚣不已的短信、电话刹那间绝了踪迹。女儿倒洒脱:“好在有这么个插曲,要不我怎么知道他既自我又恋母。”
连续两次相亲失利,我颇自责,对女儿说:“以后妈妈再也不给你介绍了,省得给你添乱。”女儿倒不抱怨:“您不是说‘恋爱也是学习’吗?说实话,他们的见识、经验、知识远远超过我的同龄人,我还觉得和他们交往受益匪浅呢。”“你不恨他们?”两个小伙子转瞬即逝的热情让我耿耿于怀。“世上那么多互不相识的人,我都没讨厌过,为什么要厌恶对自己好过的人呢?”女儿安抚地拍拍我,“妈,open一点吧。谁都有选择的权利。”都说上世纪80年代后的人不懂得感恩,这会女儿的大度让我汗颜。我赶紧叮咛:“那以后再碰到情投意合的人,你可别玩什么零家务了,感情总是需要付出的。”女儿莞尔:“妈妈,以后要是碰上一个我甘愿为他烧饭做汤的人,那就是我的真命天子。”
女儿说得不错。其实,不管是相亲还是自由恋爱,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的,只是一个自己爱和真心爱自己的人!
访相亲:一石激起千层浪
近两年,北京出现了新景观,中山公园、紫竹院、龙潭湖等处,成了父母为大龄儿女相亲聚会的场所。这一信息立即成为媒体的素材,在生活杂志供职的女友小娟立马打来电话,约我一起到现场感受气氛:“如果好就搞个系列报道,肯定会人气大增,说不定杂志能增加点发行量呢!”她兴致勃勃。我却不以为然:“e时代还相亲?什么老土题材!是搞笑吧?”“到那里去的可都是白领的父母,你就不想为宝贝女儿摸摸行情?”这话扎到了我的软肋上。我女儿已经21岁,至今还没有男朋友,按说该到物色另一半的时候了。我当即表态:“去,周末就去。”
2005年5月24日下午,我和小娟来到中山公园后河沿。在那里,为儿女们婚事心焦如焚的父母早已摆开了阵势,在树阴下三五成群地“谈婚论嫁”。树旁的广告牌上贴着一首家长写的打油诗:“月老月老哪去了?可知凡间人心焦。儿女已到婚嫁时,世界不够娇娇挑。”乍一看,觉得这首诗写得有几分道理;可放眼看看现场,就觉得不对劲了。那些为女儿来的家长几乎个个面有忧色,有一个母亲甚至把26岁女儿的两张玉照精心合成在大纸板上,还用大号楷体字标明:大本,私企公司职员。照片上的姑娘娇俏可人,一看上去就知道是小白领。
我挺纳闷的:“人口性别统计不是1.5比1,男多女少吗?怎么颠倒过来了?”小娟撇撇嘴说:“那是农村。大城市污染严重,容易生女孩。城市里早就女多男少了。你看看,那些小伙子的父母多踏实。”果然,小伙子的父母忙着走马观“花”,优中选优;而姑娘的父母则寻寻觅觅,经常碰壁。
这时,一老者捧着一个大镜框走过来,上面写着:男,30岁,未婚;中共党员,机关科长;觅23~26岁的女性,公务员、教师或会计;条件不符者勿扰。小娟成心逗趣,上前毛遂自荐:“大爷,您看我怎样?”“多大?”“27岁。”“什么工作?”“编辑。”老者威严地摆摆手:“勿扰。”说着迈方步掉头而去。
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美女编辑“色诱”无功而返,我几乎要晕过去: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了?劳动力市场男尊女卑,连婚姻市场也男尊女卑?劳动妇女当家作主才几天啊!
小娟愤愤道:“女的过了26岁就会成为滞销品,简直是没天理!”
我不禁心有戚戚,女儿大学毕业就23岁,谁能保证她两年内能觅得佳偶?看来,女儿的终身大事还得从早计议!
从公园回来,我给在妇联工作的老朋友挂电话。这老朋友为人热情,喜当红娘,这几年经她撮合的新人少说也上两位数。我试探着问:“哎,老姐,这几年找你说媒的是男的多还是女的多?”“当然是女的多。告诉你,过了24岁的姑娘就别想让我帮忙。我这压了好几个25岁的,都出不去。”听得我悚然。我忙问:“多大的姑娘容易出手?”“22,23。”怪不得媒体报道近年来婚姻市场向低龄化倾斜,果然如此!我一琢磨,觉得真不如先下手为强,就赶紧说:“老姐,我那姑娘也大了,劳烦你也给她帮帮忙。怎么样?好歹咱们的姑娘也叫了你几年阿姨。”她乐了:“你不是反对孩子早恋吗?现在也要让女儿相亲?好,我帮你这个忙。你把条件报出来吧,我好操作。”
放下电话,我额头见汗。唉,一向信奉缘由天定的我,今天竟也沦落到为女相亲的地步。
促相亲:可怜天下父母心
丈夫纳闷:“怎么听你俩通话跟人贩子似的?”听我说要为女儿相亲,他不以为然,“一家有女百家求,上星期还有男孩给咱们女儿送鲜花呢!凭咱们女儿的条件,还愁嫁不出去?”我抢白他:“那些‘青瓜蛋子’怎么能要?他们张口就是我妈怎么说,幼稚得跟没断奶似的。再说,现在大学生分配这么难,要是找‘青瓜蛋子 ’,到毕业时两人还得手拉着手跑招聘会,这不是添乱吗?你也太没有市场意识了,独生子女中男孩成器的少,要找事业有成的不未雨绸缪怎么行!想起公园里那些忙着‘推销’女儿的母亲,我就心酸。与其过两年让人家挑咱们,还不如现在咱们挑人家。”我的一顿连珠炮轰得丈夫没了主意。
我和丈夫提笔洋洋洒洒写下女儿的强项:“曾获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在重点大学就读,专业是眼下最火的商科;身高1.7米,大一时被一家国际星探公司选中,拍过八个广告……”
接着,夫妻俩一起商量择偶条件。我说:“小伙子得有事业基础,有责任感。”丈夫说:“噢,还要出生于本地的独生子。”我提醒道:“独生子女都娇生惯养,他们能互谅互让吗?”丈夫持异议:“‘娇生惯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耐心说服:“有共同的生活背景才有共同的情趣和语言。要是找外地多子女家庭的,那么,小两口的收入都得为扶贫工程作贡献。节衣缩食的日子,女儿能受得了吗?”本来嘛,提前相亲,就是要给女儿物色一双能给她遮风挡雨的手,条件太差的怎么行!对我这一论点,丈夫深以为然。
老朋友不辱使命,不足一个月就传来佳音:“该你家女儿走‘桃花运’。”接着如数家珍般报出小伙子的条件:身高1.85米,干部子弟;年仅24,在一家著名企业当主管;最难能可贵的是,小伙子还没谈过恋爱,至今情史还是一张白纸。
“好!”朋友刚说完,我就投赞成票。不说别的,现在男孩上初中就偷偷摸摸地学接吻,像这样的“情圣”上哪儿去找?丈夫也连连点头,还感叹:“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感情上的事,越单纯就越真挚。”男方家长也对咱们的女儿挺满意,妈说:“门当户对。”爸说:“两个孩子同一天生日,闹不好真是缘分。”就像一出注定出彩的好戏,主角还没登场,看客们已满怀期待。也许,这就是独生子女相亲的独特风景吧。
不料放假回来,女儿一听相亲就发怒了:“我又不是嫁不出去,谁要你们给我张罗!”女儿刚入大学时,有不少倾慕她的男孩排队请她吃饭,她曾创下一个月没划饭卡的记录。后因“美女”难追,追求者才知难而退。在心高气傲的女儿看来,相亲是对她自尊的侮辱。老爸赶紧抚慰:“选择面宽一点有什么不好?你老嫌追你的小伙子青涩,这个多好,年轻有为,成熟稳健……”女儿看着对方发来的照片撇撇嘴:“可他没我漂亮。”我不失时机地插嘴:“漂亮的男人多数花心,谢霆锋、李亚鹏,有一个从一而终的吗?报纸上的绯闻多半是俊男惹的祸。再说,他没谈过恋爱,只要你们双方有了感情,他会专一。”对这话,女儿深以为然。这丫头虽狂,但明白感情贵乎真诚。终于,她同意将自己的手机号和QQ号知会对方。
按照双方约定的步骤,两人先上网找感觉。到底是门当户对,相同的生活环境很快让他们找到了共同语言,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年轻人能在网上兴致盎然地聊到深夜。我得意洋洋地对丈夫说:“你看,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人家日本早就调查过了,父母促成的婚姻成功率比自由恋爱高得多,因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经过一周的网聊,急于相见的姑娘小伙子约好周末见面。那天晚上,女儿7时出门。我和丈夫眼睛看电视,心里却盘算:女儿要是回来早了,说明他们话不投机,不来电;回来晚了,又生怕两个年轻人按捺不住做出过火行为;最好是10时左右回家,扣除路上来回的时间,两小时足够倾诉衷肠了。我们就这么患得患失,惴惴不安地等到10时。谢天谢地,门铃准时响了,去相亲的女儿回来了!
失恋:相亲惨遭滑铁卢
“怎么样?”我和丈夫不约而同问。女儿半是羞涩半是得意:“他说很满意。”又问:“你觉得呢?”女儿皱皱眉:“胖了。我问过他,体重超标5公斤。”我们试着说服女儿:“找朋友不是找完美。为5公斤脂肪淘汰一个人,太过分了吧?”女儿不容置疑:“要和我相处,他就得减肥。”此后,他们通话或见面,女儿都不忘敦促对方塑身健体,搞得小伙子手足无措,一见面就对她说“对不起”。
一次约会回来,女儿得意地告诉我,在两个多小时的见面中,对她百依百顺的小伙子给她说了11次“对不起”。我提醒道:“不管是恋爱还是婚姻,‘一头沉’可不是好兆头。人家没做错什么,干吗老要对你说‘对不起’?是不是你太霸道了?”“我有自己的感情表达方式。妈妈,我不想效仿你的贤良淑德。”
几次约会后,女儿纳闷地问:“为什么小伙子分手时总说困了?刚分手又精神百倍地和我打电话。”我想起女儿说过小伙子会抽烟,就问:“当着你的面,他抽烟吗?”女儿颇感动地说:“不,他怕熏着我。”我明白了,小伙子是借“困”离开女朋友,过烟瘾去了。我对丈夫说:“估计这两个孩子处不长。”丈夫不解:“为什么?你不是说他们有共同语言,前景看好吗?”我无奈地说:“喜欢一个人就得接受他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小伙子在咱们女儿面前连烟都不敢抽,你还能指望他们共度终生吗?”
果然,没过半个月,两个年轻人大吵一架分手了。原因是小伙子到海南出差,忙于公务没顾得上及时和女朋友联系,女儿觉得自己受到冷落,在网上和他吵了起来,小伙子也是独生子女,在家说一不二,这回他忍无可忍,不假思索就提出分手。唉,爱情还没来得及生长,就让任性给结束了。
一向爱听摇滚乐的女儿在CD机里插进一张苏慧伦的老歌,反复体味着那些凄婉的词句:你曾说过爱情是无条件付出,到最后还是我一个人住,跟你的脚步我迷了路,我很难对自己交代清楚,因为我在乎……在低回的旋律里,第一次品尝到失恋滋味的女儿,慢慢地咀嚼着失落和不甘。
不久,传来小伙子经介绍又有了新女朋友的消息。女儿诧异地问:“人怎么能变得这么快?两个月前他还对我说,我是唯一让他心动的姑娘……”“孩子,这种激情期的呓语是没法相信的。”女儿愕然。我又解释:“一见钟情的海誓山盟往往是对浪漫爱情的幻想,是激情时的合理谎言。不管选择谁为佳偶,忘乎所以的激情期都是短暂的。男女之间唯有将怦然心动后的激情化为好感,再延续为相互包容的感情,才能将爱情进行到底。”女儿皱紧眉头,若有所思。
我总认为谈恋爱是无师自通的事,所以女儿从小到大,我们偏重培养她立足社会的技能,送她上若干个特长班,从没想过让她学习恋爱常识。其实,恋爱既是艺术也是策略。爱的产生也许没有理性可言,但如何去爱却是需要大量理智和技术的。对酿造人生幸福来说,恋爱知识的重要并不亚于挣钱知识。如果这次失恋能促进女儿懂得相融相洽的真爱情,那么拔苗助长的相亲倒会成为歪打正着的好事。
感悟:学会生活学会爱
几个月后,朋友又推荐了一个人选,是刚驻外回来的公务员,独生子。他的条件确实不错,可上次的失败我还记忆犹新。我心想,据说相亲的成功率只有1%,此番倘若再败,岂不是给单纯的女儿添堵?但如果放弃,又觉得可惜,谁都知道成功的几率就存在于偶然之中。我和丈夫商量了几次都委决不下,最后还是丈夫说:“这是女儿的终身大事,接受还是拒绝,让她自己决定吧。”女儿大方地表态:“可以了解一下。”接受上次急于促成的教训,我把丑话说在前面:“孩子,相亲让两个完全陌生的人来电难度挺大,闹不好还是不适合……”女儿快言快语地说:“不经过这些不适合,我又怎么知道哪个适合?”又告诉我,她的几个闺中密友最近都相过亲,她们都认为相亲挺好的:一是相亲是父母安排的,安全系数大;二是相亲能集中优秀资源,免得盲目等待和寻觅,既省时又省力。我和丈夫听得面面相觑,到底是与时俱进,传统的相亲经过长时间的演绎,也成了e时代的新时尚。
为了避免一见钟情的高开低走,女儿和那小伙子先打电话“话聊”,闻其声而未见其人,两人倒也交谈甚欢。20天后,女儿告诉我:“现在去见面,即使不拿照片,我也能认出他来,因为他的特征和习惯我都了解。”话虽然这样说,但女儿去赴约时我的心还是悬着的。我想叮嘱什么又无从说起,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就当一次挫折教育吧。”女儿调皮地应道:“愿赌服输。”说完慨然赴约。
因为铺垫得充分,两人进展得很顺利。女儿依照“恋爱心理学”的指点,学着换位思考,天寒叮嘱男朋友加衣服,得知男朋友加班还学着为他煲汤。小伙子也特地买了一本女朋友最爱看的时尚小说,以求增加双方的共同语言。看着女儿褪去青涩步入成熟,我和丈夫都很欣慰:“这才有点谈恋爱的样子。”相亲也如生活,不怕失败,只怕没学到什么。
小伙子对咱们的女儿各方面都很满意,张罗着带她回家见父母。这么快就尘埃落定,我们两口子倒觉得不适应了。我狐疑不定地问丈夫:“唐僧取经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他们这会就搞定,也太快了吧?”丈夫批评我:“你就是爱患得患失。”
和男方家人见面的那天,女儿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牛皮小靴,野鸭绒短外套,还特地去做了指甲,每片套在指尖的假指甲上都画着精致的梅花。我提醒她:“你也太时尚了吧,老年人不会喜欢的。”女儿不以为然:“他喜欢。恋爱是我们俩的事。”
果然,一见女儿斟茶的手十指尖尖,爱子心切的母亲就犯嘀咕:“你会做家务吗?以后我儿子出国,生活可要靠你照料啊!”从来没做过家务的女儿被问得猝不及防,她实话实说:“阿姨,我是崇尚零家务的。而且,我不打算长期出国,以后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一句话瞬间令形势急转直下:准备买车、买房步入婚姻的小伙子,回家后被老妈左一个“不靠谱”、右一个“太时髦”闹得没了主意。再次约会时,他向女朋友摊牌:“不做家务也无所谓,就算我提前‘带孩子’,生活上我照顾你就是了。关键是,以后你得跟我走。”女儿毫不相让:“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能以你为中心。”于是,热烈的追求者像气泡一样消失了,曾经喧嚣不已的短信、电话刹那间绝了踪迹。女儿倒洒脱:“好在有这么个插曲,要不我怎么知道他既自我又恋母。”
连续两次相亲失利,我颇自责,对女儿说:“以后妈妈再也不给你介绍了,省得给你添乱。”女儿倒不抱怨:“您不是说‘恋爱也是学习’吗?说实话,他们的见识、经验、知识远远超过我的同龄人,我还觉得和他们交往受益匪浅呢。”“你不恨他们?”两个小伙子转瞬即逝的热情让我耿耿于怀。“世上那么多互不相识的人,我都没讨厌过,为什么要厌恶对自己好过的人呢?”女儿安抚地拍拍我,“妈,open一点吧。谁都有选择的权利。”都说上世纪80年代后的人不懂得感恩,这会女儿的大度让我汗颜。我赶紧叮咛:“那以后再碰到情投意合的人,你可别玩什么零家务了,感情总是需要付出的。”女儿莞尔:“妈妈,以后要是碰上一个我甘愿为他烧饭做汤的人,那就是我的真命天子。”
女儿说得不错。其实,不管是相亲还是自由恋爱,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的,只是一个自己爱和真心爱自己的人!
Great China Bank Sale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meet ICBC. China's largest bank joins the ranks of publicly listed companies next week when it unveils what may be the world's largest-ever IPO in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ut as with America's mortgage behemoths, investors are betting as much on implicit government support as on ICBC itself.
Headquartered in Beijing, the Industri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s China's largest commercial bank by total assets, loans and deposits. With more than 18,000 branches and $21.7 billion in 2005 operating income, it holds 15.4% of total loans in all Chinese banking institutions, according to its offering prospectus. For foreign investors hoping to profit from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CBC shares may seem just the ticket.
We hope this isn't lemmings jumping off a cliff. At around this time last year,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 the nation's third-largest lender by assets, raised $9.2 billion. This year, Bank of China Ltd., the country's second-largest by assets, raised $11.2 billion in an IPO. Even mid-tier China Merchants Bank received so much demand for its shares that its underwriters exercised a 10% overallotment option.
Amid this excitement, it's easy to forget how and why the Great China Bank Sale started. In the mid-1990s, Beijing's policy makers realized that government-directed lending wasn't compatible with a rapidly expanding capitalist economy. So they created policy banks to lend on behalf of the public sector, leaving state-owned lenders free to dole out cash along commercial lines.
The problem was, the proper economic incentives weren't in place. Why lend on a commercial basis if your local provincial bureaucrat needs some cash? The money soon disappeared -- into pockets and bad projects -- and China's banks were back in the red. So China used its foreign-exchange reserves to recapitalize its banks, creating asset-management companies to take on tricky bad loans.
Since 1998, Beijing has injected $95 billion into the "big four banks," and carved out $305 billion of bad loans, according to Fitch Ratings. ICBC itself received a $15 billion state capital injection last year, plus a government-financed nonperforming-loan carveout of $85 billion. Foreign banks added an additional $20 billion; Goldman Sachs, Allianz Capital and American Express own 10% of ICBC's equity.
With all this money floating around, why worry? Well, bailing out banks -- or the implicit guarantee of doing so -- implants perverse economic incentives. Investors will be betting that public-company standards will help transform ICBC's lending practices, but there's no guarantee that the companies it is lending to have been transformed. Communist Party officials also still populate Chinese banks' boards of directors.
Like other state-owned banks, ICBC is still swimming in nonperforming loans -- which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Chinese, no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itch estimates a nonperforming to total loan ratio of 4.7%. If you kick in so-called "special mention" loans -- debts that haven't gone bad yet, but might -- the ratio jumps to 9.2%. ICBC also has heavy exposure to manufacturing,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industries that are highly cyclical.
We're not here to give investment advice. But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two U.S. "government-sponsored" mortgage giants is startling. Investors comforted by implicit American taxpayer support have had to endure several years of uncertainty and lower returns as fraud and false accounting have been uncovered at Fannie and Freddie. Perhaps that's a warning for ICBC investors.
Headquartered in Beijing, the Industri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s China's largest commercial bank by total assets, loans and deposits. With more than 18,000 branches and $21.7 billion in 2005 operating income, it holds 15.4% of total loans in all Chinese banking institutions, according to its offering prospectus. For foreign investors hoping to profit from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CBC shares may seem just the ticket.
We hope this isn't lemmings jumping off a cliff. At around this time last year,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 the nation's third-largest lender by assets, raised $9.2 billion. This year, Bank of China Ltd., the country's second-largest by assets, raised $11.2 billion in an IPO. Even mid-tier China Merchants Bank received so much demand for its shares that its underwriters exercised a 10% overallotment option.
Amid this excitement, it's easy to forget how and why the Great China Bank Sale started. In the mid-1990s, Beijing's policy makers realized that government-directed lending wasn't compatible with a rapidly expanding capitalist economy. So they created policy banks to lend on behalf of the public sector, leaving state-owned lenders free to dole out cash along commercial lines.
The problem was, the proper economic incentives weren't in place. Why lend on a commercial basis if your local provincial bureaucrat needs some cash? The money soon disappeared -- into pockets and bad projects -- and China's banks were back in the red. So China used its foreign-exchange reserves to recapitalize its banks, creating asset-management companies to take on tricky bad loans.
Since 1998, Beijing has injected $95 billion into the "big four banks," and carved out $305 billion of bad loans, according to Fitch Ratings. ICBC itself received a $15 billion state capital injection last year, plus a government-financed nonperforming-loan carveout of $85 billion. Foreign banks added an additional $20 billion; Goldman Sachs, Allianz Capital and American Express own 10% of ICBC's equity.
With all this money floating around, why worry? Well, bailing out banks -- or the implicit guarantee of doing so -- implants perverse economic incentives. Investors will be betting that public-company standards will help transform ICBC's lending practices, but there's no guarantee that the companies it is lending to have been transformed. Communist Party officials also still populate Chinese banks' boards of directors.
Like other state-owned banks, ICBC is still swimming in nonperforming loans -- which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Chinese, no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itch estimates a nonperforming to total loan ratio of 4.7%. If you kick in so-called "special mention" loans -- debts that haven't gone bad yet, but might -- the ratio jumps to 9.2%. ICBC also has heavy exposure to manufacturing,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industries that are highly cyclical.
We're not here to give investment advice. But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two U.S. "government-sponsored" mortgage giants is startling. Investors comforted by implicit American taxpayer support have had to endure several years of uncertainty and lower returns as fraud and false accounting have been uncovered at Fannie and Freddie. Perhaps that's a warning for ICBC investors.